少年一向快马扬帆,道阻且长不转弯。少年眼神坚定,语气诚恳的说:“德江龙灯技艺和龙灯文化早已刻在我的骨子里了!”
翻越穷乡僻囊小山沟,只为求学真本领。00后的谢孝斌学习龙灯编织技艺已有七年之久,源于爱好,忠于传承,传统的龙灯编织技艺在这个少年的身上看到了希望。
(相关资料图)
勤学需苦练 扎实功底的日复一日
他出生在土家族文化历史悠久的德江县荆角乡,那里是傩文化发源地之一。虽然家境贫寒却不失傲骨,从小就懂得“要努力学习才能走出大山”的硬道理。2016年来到县城读初中时,一心想拜师学二胡的他再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与张金榜师傅相识,终于如愿以偿了。2017年,谢孝斌发现师傅张金榜还会编织龙灯,好奇心的驱动下,缠着师傅学上了这门手艺。
学习技艺之初,谢孝斌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这门技艺是为了赚点生活费,就这样一年学在眼上,两年学在心上,三年学在手上,阴差阳错地爱上了这门手工技艺。
每到水龙节、元宵节(德江火龙节)快来之时,他就给师傅张金榜打下手,在第一年的时候卖出去了16条,第二年三十多家客户购买,更是与师傅起早贪黑,让谢孝斌颇有成就。
三年疫情,也是谢孝斌最为重要的高中阶段。他在三年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的考上了贵州师范大学音乐专业。一到放假,就会来到师傅张金榜家中学习编织,这时的他已初步掌握编织龙灯的技艺,同时也开始学习编织更为精细的小龙灯。
“刚开始觉得编织龙灯简单没什么难度,但是操作起来就会发现编织过程复杂且要求极高,要做出一个高品质的龙灯非常不容易。”谢孝斌说,好在我没有放弃,在2020年端午节时,我终于成功编织出一整条龙,内心十分激动。
从师傅张金榜口中得知,龙灯分水龙和火龙,水龙是每年的“六月六”水龙节使用,火龙则是在元宵节前后使用。两种龙灯在编织过程上大同小异,区别在于水龙需要稻草编织,水龙则是用纸糊,然后在纸上用颜料绘画。
在制作火龙的过程中,龙架做好后,纸必须糊好,糊好才能画得好,才能使整个龙灯成品更加精美。水龙在制作的时候则不能操之过急,取适量的稻草捆绑,还要有足够耐心。由于制作整条龙灯的耗时长,一般年轻人是难以坚持下来的,但他却能全身精力都放在了龙灯制作上。
龙身的框架采用木材,竹条编织,三点一线(龙灯手持杆、龙头、压板,讲究对称),制作的小竹条必须劈得细薄,这样在制作过程中才能更加精致,小巧玲珑,“精”来源于手艺人多年的编织经验积累。
“现在我算是完全出师了,借用师傅的话来说就是‘可以毕业了’。”他十分激动地说道。
艰难亦向前 恪守不渝的传承龙灯
用手艺编织时光,用匠心书写文脉,用龙灯见证传承。龙灯编织的文化,是从“许家”和“付家”传下来的,因为传承的时间最久,而张金榜的龙灯技艺是从“许家”传承下来的。
许家的传承人由于繁忙于工作,并没有去专精于对龙灯的编织技艺,但这门手艺并没有完全失传,出于爱好平时也会做一些小龙的模具给小孩儿当玩具玩,当时张金榜和许家传人走得近,而那个年代的人又主要是靠手艺吃饭,张金榜就学起了这门手艺。
谈及水龙火龙的文化时,张金榜说:“作为一个农村人,我在当时根本不懂什么文化,只知道要怎么才能让自己有一件新衣服,包包里有一点钱用。但是后面经过素质教育学习,才知道云南有泼水节、火把节,藏族有沐浴节,每个民族都有专属于自己的节日。”德江的火龙节和水龙节,其实每年都在举办,也是从近两年通过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传播,才逐渐被大众关注起来。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在这些手艺人的身上可以看出前人的积淀,文化的传承,是一份热爱才有今天子孙们的接棒。
从谢孝斌的认知得到提高之后,他对德江的文化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进入高中之后,认真学习了政治课本中有关于文化软实力的讲解,就联想到德江的传统节日。
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区域特色,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国家软实力,民族文化自信的来源,能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龙灯制作的材料并不稀奇,也就是用普通的竹子制作而成,但是在人们的精神上是一种比不缺少的力量。
在很多人眼中学这些手艺没有意义,浪费时间。对于龙灯的理解在过去就是驱邪保平安、祈求风调雨顺,在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更多的体现在文化传承上,手工技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学艺先学德 匠人精神的接续奋斗
俗话说,“老兵传帮带,新兵成长快”。张师傅对谢孝斌的要求非常严格,除了要把龙灯做得精致之外,还要在龙灯创新上有自己的思想。
张师傅是木匠出身,他的眼力和手工能力就比平常人更“毒辣”,比如是竹条的尺寸多一厘米少一厘米,张师傅一眼就能看出,一条龙的编织完后,有缺陷的地方,一语道破。
据了解,今年“六月六”水龙节上,两师徒编织的龙灯就基于老龙的款式上做出了创新,创新点在水龙口的出水处,为了出水方便,同时也要轻便,便于小朋友手持,还有就是水龙整体的形象也更加可爱。
创新来源于动画片的卡通形象,以前小孩看见威武霸气的龙灯会心生恐惧,现在的水龙不仅吸引小孩的眼球,还让他们自主的去了解龙灯,爱上德江文化。
张师傅时常教导谢孝斌“学艺先学德”,在待人上要真诚,在专业上要精细,秉承“匠人精神”。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抱着感恩之心,在师傅的教导下,于无形之中受益,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对于龙灯的痴迷源于内心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现在做龙灯的意义便是丰富了精神层面,提高了文化意识,提高了认知程度。
一路走来,他“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始终如一的坚持传承。谢孝斌告诉记者,以后毕业了,想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把自己所学的东西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下一代,“不忘挖井人”,还会继续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潜心专研专业和龙灯技艺,将来也希望德江的龙灯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的土家儿女身上传承发扬创新下去。
与龙灯共成长,龙灯文化已然渗入到他的骨子里;师脉相承,深情的对白让他心领尊师之道;行在传承之路,少年芳华且放心去闯!
德江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何佳有
实习生 陈娜
编辑 田勇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























